欧美国家常常称希特勒为“种族主义的恶魔”,这个评价不仅源于他屠杀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,还因为他那极端的意识形态和野心,几乎将整个欧洲大陆都踩在了脚下。尽管如此,希特勒的计划最终未能得以实现。他清楚攻打苏联会带来巨大的风险,却依然义无反顾地发动了进攻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希特勒做出了如此疯狂的决定呢?如果当时他成功地攻占了苏联,他的下一步又会是什么?谁会成为他新的目标?
希特勒的野心根植于他自身那股原始的野性,也深受当时德国特殊境遇的推动。众所周知,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德国作为战败国,签订了《凡尔赛条约》,不仅要支付巨额赔偿,还被限制了军备发展,这让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境地。为了摆脱这种屈辱,希特勒看准了这个历史契机,成功地将纳粹的思想传播给了几乎所有的德国人,并最终成为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。
展开剩余86%当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后,他的首要目标便是带领德国走出困境,复兴民族荣光,并为此精心准备了长达六年的时间。在这期间,希特勒不仅成功恢复了德国的经济,还悄然开始增强德国的军事力量。虽然《凡尔赛条约》明确禁止德国发展军备,希特勒深知这一点,于是他选择先退出了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,暗中准备行动。
事实上,退出这两个国际组织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,因为德国一旦仍然是战败国,就无法进行任何军事扩张。但希特勒这一举动的真正意图,是为了观察国际社会的反应,尤其是英国和法国。他发现,欧洲各国在一战后的分配和勾结上充满了不公平,英国为了防止法国一家独大,故意未完全将德国一网打尽,这也给了德国喘息的机会,反而为之后的欧洲动荡埋下了隐患。
与此同时,希特勒不仅在背后小动作不断,英法两国尽管察觉到德国的动向,却并未出手制止。希特勒的胆子因此愈发大胆,不久后他便派兵进驻莱茵河的非军事区,结果却没有遭到法国军队的任何抵抗。看到法国的态度后,希特勒继续加大步伐,在德国与法国的边境修建了著名的“齐格菲防线”,并开始继续扩张。
随着德国军力的增强,希特勒的扩张计划也逐步推进。他选择了奥地利作为征服的起点,因为奥地利原本与德国是统一的国家。占领奥地利之后,希特勒紧接着把目标瞄准了资源丰富的捷克斯洛伐克,这一切在英法两国的眼皮底下发生,然而两国对此却依旧保持沉默,甚至在某些方面默许了德国的行动。
与此同时,苏联的崛起已经不可忽视,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不可小觑的力量。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,虽然表面上对欧洲的动荡保持观望,但实际上对任何可能威胁到自身的力量,依然保持警惕。此时,苏联和德国的关系也逐渐走向微妙,英法两国则专注于防止苏联扩张,甚至一度希望将德国发展成对抗苏联的“先锋”。然而,他们显然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,德国的快速崛起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掌控。
希特勒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欧洲的统治,他的野心已经开始超越了整个大陆。尽管如此,苏联仍然是他在征服欧洲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,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。在这种情况下,希特勒与苏联签订了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以此确保在攻占欧洲时,苏联不会干预。苏联签订这个条约,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,那就是在日后瓜分欧洲时能获得一份“蛋糕”。
1939年9月1日,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了进攻,仅仅17天后,苏联也从东侧发动了进攻,波兰最终被德苏两国瓜分,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。此时,希特勒的阵营中已经有了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军国主义国家的支持,三国组成了轴心国,共同推动全球扩张的计划。德国和日本虽然在地理上距离遥远,但两国对于“征服世界”的野心却高度一致。
然而,尽管德国和日本志同道合,但希特勒对于日本的态度并不完全认同。他在背地里与苏联签订了协议,显示出德国并不完全信任日本。而当德国顺利占领了波兰之后,希特勒迅速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国家,继续扩张势力。继丹麦、挪威、荷兰、比利时等国被纳入德意志帝国的版图后,希特勒又开始向西进攻,目标锁定了法国。
1940年5月,德国发起了对法国的进攻。尽管法国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,并且在战争中获得了不少利益,但面对德国强大的进攻,法国军队却毫无抵抗之力,眼睁睁看着希特勒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展示战利品。法国沦陷后,希特勒准备继续进攻英国,然而英国的强大海军成为了他前进的最大障碍。
德国若想征服英伦三岛,首先得越过英吉利海峡,但英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,而德国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这道天然屏障。英国虽然表面上孤立无援,事实上却得到了美国的暗中支持,甚至其他已经被德国征服的国家,也在背后支持着英国。面对强敌,希特勒只能将目光投向空中,发起了名为“海狮计划”的空袭,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,德国空军损失惨重,英国的防空能力远超德国的预期。
眼看着进攻英伦的计划失败,希特勒决定调整策略,转而将目标锁定苏联。他的初衷并非完全是因为英国的强大,而是认为,如果能够打败苏联,这将向英国展示德国的强大实力,并促使英国最终投降。尽管与苏联的关系一度亲密,德国背后还是准备好向其发动进攻,借此威慑英国。之所以选择苏联作为下一目标,是因为其辽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,使其成为希特勒的“必夺之地”。
1941年,希特勒启动了著名的“巴巴罗萨计划”,集结500多万兵力向苏联发起进攻。初期的战斗似乎进展顺利,德国军队快速占领了乌克兰等地,为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石油。然而,随着战线深入,德国面临着严酷的冬季天气,军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,苏联红军的反击最终将德国军队赶出了苏联。
就在希特勒苦苦挣扎时,意外发生了: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,迫使美国加入了战争,进一步恶化了德国的处境。最终,德国在两面作战的压力下宣布失败,希特勒在不久后自杀,德国的扩张计划也随之终结,纳粹政权随之被消灭。
如果希特勒成功攻占了苏联,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?虽然苏联疆域辽阔,但部分地区荒凉且气候严寒,人口并不多,这也为希特勒的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。如果他成功击败了苏联,下一步的目标肯定是英国,成为欧洲的主宰。然而,面对美国的崛起,希特勒注定无法实现他“称霸世界”的梦想。庆幸的是,希特勒未能如愿,他的野心最终化为泡影,成为了历史的教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-长宏网官网-老钱庄-炒股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